喬靖夫說他翻看得最多的書是「百年孤寂」,每當靈感枯竭時便讀一讀,充充電。而我看得最多的,便是David Mamet寫的導演功課(On Directing Film )。我看的是台灣電影館系列的中文版,由曾偉禎翻譯(最近好像出了內地簡體版)。
David Mamet是劇場編劇、電影編導都當過(註),也有在大學教電影。他的創作信念是簡潔、準確,戒絕陳腔濫調,利用鏡頭去叙事。本書是他一些編導心得,再加兩個大學授課時的對談紀錄,也是我最喜歡的部份。
David Mamet不用教科書去講甚麼艱辛的電影理論,而是實實際際的跟同學一起討論怎樣去拍攝一場戲。拍攝前,首先要搞清楚這場戲談的是甚麼,然後決定鏡頭放在那裡,以最有效、最準確、最有趣的方法去叙事。我選取了討論中出現的兩個案例:
1)如何交待某本放在老師桌面的筆記簿是屬於某個學生的呢?
David Mamet認為「劇本裡不用叙述文句就無去拍攝的部份,一定是不重要的。」以本案例計,最簡便、最陳腔濫調的手法,便是把那學生的名字寫在筆記簿封面。但這樣「粗暴地使用文字」是最不入流的手法。例如要交待某地方是醫院,千萬不要先來一個醫院名牌的特寫鏡頭,而是應用一組鏡頭去拍攝醫護人員、病人、醫院環境,讓觀眾自己弄個明白這裡是甚麼地方,不要把他們當成白痴。
2)如何交待某學生大清早上學,第一個進入課室?
討論裡否決了類近使用文字說明的「看到時鐘或手錶」的鏡頭,也不採取「晨光加鳥鳴加稀疏路人」等陳腔濫調。最後的定論是,學生來到課室,門鎖了。他要到操場找一名掃地中的校工替他開門。
David Mamet另一個影響我極深的天條是「你永遠猜不透為甚麼我剛才告訴你的內容對故事本身而言非常重要」。他認為編導要利用鏡頭,引導觀眾去到主角的境況去,挑起他們的好奇心去猜、去想,接下來主角會有甚麼遭遇。編導的責任只是講故事,不是去解釋劇情。把這種層層推進式叙事方法用得最成功的例子,漫畫首推浦澤直樹的「二十世紀少年」。而電影,我會選北野武的「花火」。
最後要講的是怎樣不用「文字叙述」去交待筆記簿是屬於某個學生。這裡需要至少兩個鏡頭:
A)筆記簿主人拿著筆記簿的鏡頭
B)老師桌面筆記簿特寫(重點是,筆記簿的外觀,要有足夠的特徵,讓觀眾聯想到,並認同這筆記簿跟鏡頭A學生拿著的那本一模一樣,所以桌面上的筆記簿是屬於那名學生的。)
好像很麻煩嗎?用心去拍電影就是這樣麻煩的一回事。
註:David Mamet著名編劇作品:
慾火焚身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(1981)
義膽雄心The Untouchables (1987)
遊戲之屋House of Games (1987)(兼導演)(註中註)
殺與捕The Edge(1997)
沉默的殺機Hannibal (2001)
註中註:「遊戲之屋」是一部老千電影,曾被「老翻」成港產片「千王情人」,由劉嘉玲、梁家輝主演。
1 comment:
我也很喜歡"導演功課",有天無意中在內地書屋找到, 樂了半天, 想不到你也喜歡.
書中所說有關導演如何導演員,用鏡頭,情緒,蒙太奇去說故事的方法很正!
直覺上, 我覺得王家衛先生也有讀過此書.
Post a Comment